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媒体关注

[中国科学报]董振超:对科学怀一份“天真”

时间:2013-06-16 02:01:15 来源:中国科学报
  ■通讯员 曾皓
  “这项工作打破了所有的纪录,是该领域创建以来的最大进展,是该领域迄今质量最高的顶级工作”——这是国际权威学术期刊《自然》杂志审稿人对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于今年6月6日发表的科研成果——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亚纳米分辨的单分子光学拉曼成像的评价。
  该项工作由中国科学院院士侯建国领衔,其中的单分子科学团队则是董振超研究小组。作为有着丰富科研背景的“60后”学者,面对审稿人的盛赞的董振超始终保持着一份真诚的谦逊:“我只是‘懵懂’地闯入了这个领域,指引我的是对科学最基本的好奇心。”
  错过与重逢
  回顾30多年的科研生涯,董振超笑称自己是在“走江湖”。他的研究领域发生过不少变化:从量子化学开始,中间途经结构化学、固体化学、表面科学、单电子学,最近十几年又“闯入”纳米光子学领域,研究单分子发光和拉曼散射现象——如此丰富的“跨界”经历,既是命运对他的选择,也是他对命运的选择。
  1964年1月,董振超出生于福建安溪。1979年,年仅15岁的他考入成都科技大学(后并入四川大学),选择了一个名字“奇怪”的专业:理论化学专门化。后来他才知道,这个专业其实就接近于现在的量子化学专业。虽然因高考发挥失常而没有学成物理专业,但这个专业和物理的量子概念有交集。
  他很快在这个化学与物理的交叉点上找到了乐趣。在学习自己的专业外,他拿出大量的时间去学习物理课程,在图书馆借阅大量经典力学、量子物理方面的书籍。
  这份对物理的喜爱和本能的追求,像种子一样埋进了董振超的心里。1983年到1995年间,他一直在化学领域悉心研究,从厦门大学到中科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再到美国爱奥瓦州州立大学Ames国家实验室,他在化学领域的科研经历日趋丰富,并在固体化学的纳米裸簇领域有所建树。
  1996年,一个偶然的科研机遇让他与物理学“不期而遇”。日本国家材料科学研究所根城均教授邀请正在美国作博士后研究的董振超参加一个单电子学的科研项目,请他负责其中关于纳米结构的研究部分。就这样,董振超正式进入了他以驰神往的物理与化学交叉领域。
  发现“禁阻之光”
  尽管自嘲是“物理学科的门外汉”,但前期所累积的多学科研究背景却在潜移默化中支持着董振超的研究之路。
  在美国作博士后研究时,董振超采用固体化学方法合成了许多新奇的纳米团簇,但有一个想法时常会冒出来:纳米团簇合成出来了,下一步可以用它来做些什么?这个思考也是促使他接下来跨学科参与单电子学研究的原因之一。
  董振超的多学科研究背景在他参与组织的日本“分子协同结构的构筑及其电磁场制控设备的研发”项目中得到了充分发挥的空间。凭借对分子量子态的了解和把控能力,他在世界上首次实现了纳米隧道结中源于中性分子的电致发光。“这是我在交叉学科领域取得的第一个自己比较满意的成果。”在董振超心里,这个成果为他在交叉领域的研究之路注入了信心。
  2004年,董振超应侯建国院士的邀请,加入中国科大的单分子科学研究团队,开展单分子光电子学的研究工作。
  近十年来,他与团队其他成员密切合作,一方面研制先进的高分辨高灵敏光电检测设备,另一方面不断探索分子尺度上的光子态调控手段,开展单分子电致发光、分子等离激元光学等与未来纳米光电集成技术密切相关的前沿研究。
  2010年1月,一项重大科研成果发表于《自然—光子学》上:董振超所在的团队将扫描隧道显微技术与光学检测技术相结合,首次展示亚波长尺度下的纳腔等离激元可以作为一种频率可调的近场相干光源,有效控制分子的发光特性,实现新奇的电光效应:电致热荧光、能量上转换发光和“彩色”频谱调控。该成果得到了审稿人的高度评价,认为这项工作的最重要之处“在于作者的发现远远超越了该领域以往的发现”,被学术界称为光子学中的“禁阻之光”。
  珍视团队的力量
  6月6日,《自然》刊登了中国科大实现亚纳米分辨的单分子光学拉曼成像的成果,董振超认为,这是整个团队精诚协作的成果。
  董振超非常重视也非常珍惜团队的配合作用。“我们这个团队,有着非常好的合作氛围。侯建国老师虽然很忙,但一有空,就会召集团队成员坐在一起开展讨论研究结果,交流各自最新的研究动向。”董振超说,“非常可贵的一点,团队成员之间常常会有不绕弯子的思想碰撞,在热烈的讨论中加深对现象的理解,明确研究内容和目标。”
  对科学怀一份“天真”,已然成为董振超的一种科研态度,这发自于他内心中对科学最本能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促使他不断尝试和开拓。
  “从化学,到物理,到光学,我必须不断地去补充‘能量’,很费劲但也很有乐趣、很充实。不过,这变化之中也有一个中心概念是我始终坚持不变的,那就是对‘量子’的探索。”对董振超来说,“跨界”的科研路,需要付出更多。
  带着一种“懵懂”,怀着一份“天真”,守着一份坚持,在探索微观世界量子现象的征途上,董振超还有着更多为之努力的期待和可能。
  《中国科学报》 (2013-06-14 第7版 学人) http://news.sciencenet.cn/sbhtmlnews/2013/6/274114.shtm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