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媒体关注

【江淮晨报】合肥向世界发出“量子声音” 我国开通全球首条量子通信干线,成功实现首次洲际量子通信

时间:2017-09-30 01:20:00 来源:江淮晨报|
  9月29日,15时29分。一个量子加密视频电话拨通了,电话两端分别在北京、合肥。中科院院长白春礼在电话那一端,而安徽省省长李国英则在电话这一头。

  两人的远程高清量子保密视频通话时间不长,只有短短两三分钟。但这却代表着合肥正式向世界发出“量子声音”。

  时间再往前推半小时,9月29日15时,世界首条量子保密通信“京沪干线”开通仪式在北京举行。中科院院长白春礼与嘉宾一起按下启动球,宣布“京沪干线”正式开通。随后,白春礼使用量子加密视频电话,按照京沪干线走向,分别拨通济南、合肥、上海、乌鲁木齐的号码。

  洲际量子保密通信成功实现
  提起“京沪干线”,第一时间进入大家脑海的可能会是北京和上海之间的高速铁路。事实上,它是一条使用了世界最前沿量子加密技术的通信线路。

  量子通信“京沪干线”全长2000多公里,差不多是两地航线距离的两倍。它设置了32个量子通信节点,合肥、济南等沿线主要城市都是其中一环。这条使用了最前沿的量子加密技术的通信线路,足以确保政务、金融信息安全。它还与“墨子号”量子卫星地面站“接轨”,形成星地一体的广域量子通信网络雏形。

  2013年,“京沪干线”项目在国家发改委立项,工作人员历时42个月,突破了高速量子密钥分发、高速高效率单光子探测、可信中继传输和大规模量子网络管控等系列工程化实现的关键技术,最终于2016年底顺利完成全线贯通。今年8月30日,国家量子保密通信“京沪干线”在中科大完成技术验收。

  昨天下午,结合“京沪干线”与“墨子号”的天地链路,白春礼院长和奥地利科学院院长安东·塞林格(Anton Zeilinger)通过 “墨子号”量子卫星与奥地利地面站的卫星量子通信,互致问候,成功实现了洲际量子保密通信。这标志着我国已构建出天地一体化广域量子通信网络雏形,为未来实现覆盖全球的量子保密通信网络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政务、金融等领域可用量子“保密”
  “京沪干线”全线路密钥率大于20kbps,可满足上万用户的密钥分发业务需求。

  量子卫星兴隆地面站到北京接入站点全线密钥率大于5kbps,可满足基本数据通信需求。技术层面上来说,“京沪干线”已突破高速量子密钥分发、高速高效率单光子探测、可信中继传输和大规模量子网络管控等系列工程化实现的关键技术,并进行了大尺度量子保密通信技术试验验证,开展了远程高清量子保密视频会议系统和其他多媒体跨域互联应用研究,完成了金融、政务领域的远程或同城数据灾备系统、金融机构数据采集系统等应用示范。

  业务应用方面,已实现北京、上海、济南、合肥、乌鲁木齐南山地面站和奥地利科学院6点间的洲际量子通信视频会议,以及交通银行京沪间远程企业网银用户的量子保密通信实时交易,中国工商银行网上银行京沪异地数据的量子加密传输和灾备,阿里征信数据的异地加密传输以及量子加密流媒体视频点播等应用示范。

  天地一体化广域量子通信 网络雏形形成
  量子,是质量、能量等各种物理量的最小单元,具有不可分割和不可克隆的特性,而且一旦被窃取就会自动毁灭,所以经过量子加密的信息从原则上来讲是绝对安全的。在我国尖端技术全面紧追世界先进水平的今天,量子通信已经走在了世界前列,并持续保持着其优势地位。

  中科院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创新研究院研究团队首次将量子通信的安全距离突破百公里,打开了量子通信技术实用化的大门。2016年又将安全距离突破到404公里,实现了世界上最远距离的点到点光纤量子密钥分发,突破了高速量子密钥分发、高速高效率单光子探测和大规模量子网络管控等关键技术,提出并实现了可实用的可信中继方法,保证了城际量子通信顺利实现。

  京沪干线与“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的完美对接,预示着天地一体化广域量子通信网络雏形已经形成,未来将以此为基础,推动量子通信在金融、政务、国防、电子信息等领域的大规模应用,建立完整的量子通信产业链和下一代国家主权信息安全生态系统,最终构建基于量子通信安全保障的量子互联网。京沪干线的建成和开通将吸引和培育一批量子保密通信领域的上下游企业,使量子保密通信产业成为我国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于巧妮)
  江淮晨报2017年9月30日
  http://epaper.hf365.com/jhcb/html/2017-09/30/content_338388.htm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