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媒体关注

【安徽商报】院士领衔四大“量子项目”落地合肥

时间:2017-01-20 08:09:00 来源:安徽商报|

  本报讯(记者梁巍)昨日,合肥市委书记宋国权和市长凌云同时出现在政务中心8号会议室,见证了合肥市高新区一批智能制造项目集中签约。安徽商报记者发现,前两批签约的六个项目有四个涉及“量子产业”。
  这四大项目分别是“量子通信设备研发与生产项目、量子精密仪器研发和制造项目、量子测量控制项目和量子通信工程项目”。
  安徽商报梳理后发现,瞄准新兴的“量子产业”的是一个全明星阵容。
  国内唯一授权进行部队量子通信安装的企业——北京中创量子通信技术有限公司成为合肥“量子通信工程”的投资方之一。该公司总经理陈建称:投资的3.6亿元将用于“量子和应用结合的定制开发,主要面对国防市场。”
  与此同时,这家公司在安徽的重要合作伙伴科大国盾将在高新区建设量子科技园,总投资约2.3亿元。众所周知,科大国盾是以潘建伟院士团队实用化量子通信技术为基础,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发起组建的中国第一家从事量子信息技术产业化的企业。
  另一位两院院士——中科院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的郭光灿则将牵头成立公司,在合肥领衔“量子测量控制项目”,重点开展实用化量子计算机的研制,旨在用五到十年的时间,完成衍生技术工程应用研究的成果转化。
  被誉为“下一个弗里德曼”的美国经济学家、乔治梅森大学经济系教授泰勒·考恩认为:经济发展的停滞本质上来源于科技创新的停滞。最近三十年来,被誉为经济发展最大引擎的互联网的底层实际上依然建构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IT技术突破之上,在那之后,科技界再无突破性的大发现。
  最近五年,情况似乎正在发生变化。
  2015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潘建伟院士、陆朝阳教授等完成的“多自由度量子隐形传态”名列2015年度国际物理学领域的十项重大突破榜首;与此同时,北京到上海(途经合肥)的2000公里量子通信干线也在紧锣密鼓的建设中。
  尽管在量子领域的技术突破离产业化还非常遥远。但是,科学和社会环境温度提高到某个门槛,某些技术的果子仿佛一夜间成熟了。那么,量子将会成为下一个“低垂之果”吗?
  不论答案与否,合肥那只摘果子的手已经伸了出来。

  安徽商报2017年1月19日
  http://epaper.anhuinews.com/html/ahsb/20170119/article_3530732.shtml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