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科学家相关成果发表在《科学》杂志
本报北京10月11日电 (记者 刘晨茵 通讯员 张素) 潘建伟等中国科学家在超冷原子量子模拟领域取得重大突破,相关成果发表在最新一期的《科学》杂志上,《科学》在同期专门配发了评论文章,认为这项突破“对研究超越传统凝聚态物理的奇异现象具有重大潜力”。
“我们的工作仅是打开一扇门。”10月11日在北京举行的成果发布会上,浙江籍中科院院士、论文第一通讯作者潘建伟告诉记者,并解释了这是怎样的“一扇门”。
超冷原子是指原子的温度接近绝对零度(零下273.15摄氏度),这时将出现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态,即原本状态不同的原子凝聚到同一状态。过去五年间,科学家们已在冷原子上进行一维人工自旋轨道耦合实验,并取得系列成果。不过,想要探索更广泛的量子物态必须获得二维以上的自旋轨道耦合,但因缺少技术手段,探索止步于“一维”。
潘建伟等中国科学家在国际上首次理论提出并实验实现超冷原子二维自旋轨道耦合的人工合成,测定了由自旋轨道耦合导致的新奇拓扑量子物性。这一关键突破将对新奇拓扑量子物态的研究、推动人们对物质世界的深入理解带来重大影响。
打开这扇门以后,“各种奇异态都有可能出现。”潘建伟说。
该项目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科技部、教育部、中科院和中科院-阿里巴巴量子计算联合实验室等支持。 “IBM、微软、谷歌等国外高新企业都力争在量子相关领域参与研发,因为经济水平的差距,我国相关机构给予专业人才的薪资水平很难与国外竞争。”潘建伟说,“随着阿里巴巴集团的加入,我们能够更好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在战略性高科技领域大规模投入研发。”
记者 刘晨茵 通讯员 张素 浙江日报2016年10月12日
http://zjrb.zjol.com.cn/html/2016-10/12/content_3009803.htm?div=-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