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媒体关注

【安徽日报】我国科学家首次为分子间能量传递“拍照”

时间:2016-04-05 07:51:00 来源:安徽日报|
  本报讯 (记者 桂运安)3月31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发布重大科研成果,该校董振超研究小组利用精心设计的局域电场增强的亚纳米空间分辨电致发光技术,在世界上首次实现分子间相干偶极耦合的成像观察,即在单分子水平上对分子间能量传递特征成功“拍照”。国际权威学术期刊 《自然》3月31日发表了这项成果。
  
  分子间的能量传递,是维系生命及其演化的重要方式,也是实现化学反应、构造分子功能材料的重要手段。从分子水平了解分子间能量转移的形式和特征,对了解自然界中光合作用的高效捕光机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如果能够在分子水平掌握分子能量传递的秘密,就有希望根据相关规律研制出高效率的人工光合系统。
  
  人们通常认为,分子间的能量传递就像足球队员传球一样,由接受能量的分子传送给相邻的另一个分子,然后依次传递下去。但最新实验表明,一份能量的注入,可能会引起相邻分子间有一定规律的联动,偶极耦合即分子间电磁力的相互作用。在此之前,由于传统光学成像技术空间分辨精度的局限,科学界对分子偶极耦合的相干性形式和特性一直缺乏直接的认识。
  
  董振超小组长期致力于发展将扫描隧道显微镜(STM)高分辨静态表征和光学技术高灵敏动态探测相结合的联用系统。“局域电场的共振增强调控和STM操纵技术的巧妙结合,使我们得以直接观察分子间相干能量传递的奥秘。 ”董振超介绍,他们操纵扫描隧道显微镜的针尖,构筑出两个锌酞菁分子的二聚体结构,并通过采用电子激发发光方式,对该结构不同能量状态的偶极耦合模式分别进行了亚纳米空间分辨的电致发光成像。在此基础上,他们更深入地对多分子纠缠体系的能量激发状态进行研究,设计出实现更亮、更纯光源的方案。
  
  这项研究为深入理解分子间能量传递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空间信息,也为研制高效的捕光结构和量子纠缠光源提供了新的思路。《自然》审稿人认为,“这项工作开辟了研究分子间相互作用的新途径”,“对于许多研究领域——从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基础研究到捕光体系和量子光学等实际应用,都具有广泛影响和重要意义”。

  安徽日报2016年4月2日一版
  http://epaper.anhuinews.com/html/ahrb/20160402/article_3424166.shtml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