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媒体关注

【合肥晚报】科大三教授当选今年新晋院士

时间:2015-12-11 10:22:00 来源:合肥晚报|
今年在皖科学家共五人入选“两院院士”

  12月7日,中国科学院2015年院士增选结果正式对外公布,新产生了61名中国科学院院士和12名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其中,中科大此次有三名教授入选院士:杜江峰、陈仙辉教授当选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院士,陈晓非教授当选中国科学院地学部院士。
 
  同时,昨天,中国工程院公布了2015年院士增选名单,在皖两名科学家入选。今年在皖科学家共有五人入选“两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杜江峰(46岁)
    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研究领域:量子计算领域
 
  从16岁时保送中科大少年班,到如今已是中科大物理学院的执行院长,杜江峰在中科大度过了30个年头。
 
  杜江峰从28岁进军当时最新的量子计算实验研究领域,成为中国最早从事这项研究的科学家之一。随后近20年里,一头扎进量子计算领域,取得多项重大研究成果。
 
  2002年,杜江峰在国际上第一次成功地实现了量子博弈的实验研究,实现中国国内量子计算实验研究工作首次刊发在国际权威杂志《物理评论快报》上。
 
  2009年,他带领自己的科研团队做出的又一项重要成果产生了:首次在真实固态体系中实现了最优动力学去耦,这项成果发表于国际权威杂志《自然》。
 
  今年3月,杜江峰领衔的研究团队“钻石探针”研究惊艳世界,成果发表于国际著名学术期刊《科学》上。但在跨学科研究的过程里,也遭遇了很多意想不到的问题,终被一一攻克。“遭遇挫折,是做科研的常态。”杜江峰对此非常坦然,“好的研究成果一定是建立在解决了很多挫折的基础上。”
 
  陈仙辉(52岁)
    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研究领域:超导
 
  当记者采访陈仙辉时,他与记者谈起了他与“超导”的不期而遇和不解之缘。
 
  什么是“超导”?对于这个名词,可能许多市民还觉得似懂非懂。陈仙辉说,“超导”是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发现之一,具有零电阻和完全抗磁性等一系列神奇的物理特性,在科学研究、生物医学乃至航空航天等领域均有重大应用前景。
 
  1987年初,24岁的陈仙辉来到中科大应用化学系钱逸泰和陈祖耀实验室学习。1992年留校工作,时至今日,一直默默耕耘在超导研究领域。
 
  2013年,已经连续空缺3年的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由赵忠贤、陈仙辉等人完成的《40K以上铁基高温超导体的发现及若干基本物理性质研究》最终获得殊荣。
 
  在陈仙辉看来,做研究不能有功利心。他说,“基础科学的研究是一个甘苦自知的漫长过程,也是积累的过程,出成果是水到渠成的事。”
 
  据介绍,近年来,陈仙辉和他的科研小组在超导领域取得诸多系统性和创新性的成果,在《自然》、《科学》和《物理评论快报》等国际著名学术期刊先后发表多篇高质量的论文。
  而在今年年初,“2015年马蒂亚斯奖”揭晓,陈仙辉是三位获奖者之一,这是中国内地科学家首次获得这一大奖。
 
  陈晓非(57岁)
    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研究领域:地球物理学
 
  踏入陈晓非的办公室,很容易便能将他与“学者”两个字联系在一起。二十多平方米的空间里,摆放着两组书柜与三张书桌,放满了各类科研著作与学术杂志。身为蜚声国内外的地球物理学专家,陈晓非依然保持着谦和与低调。面对当选中科院院士的荣誉,他的反应十分平淡,仿佛这只是一件小事。
 
  在陈晓非眼中,做科研需要一种“至善”的精神,一种对完美、极致的境界孜孜不倦追求的精神。
 
  2006年,陈晓非离开北大,回到母校中国科大任教。
 
  陈晓非的研究领域是偏理论性的地震波传播研究、地震震源物理及动力学理论等。近年来,他也一直努力将理论应用于防震减灾、石油勘探等领域。“尽管人类的科学手段在短期内还无法做到准确地预报地震,但通过研究地震的本质,就有可能为未来的突破奠定基础,所获的成果也可用于指导防震减灾工作。”他说,用来研究地震学的方法,还可以用于探测地球内部结构,“就像是用地震波给地球做CT成像”,可以在石油勘探领域发挥重大作用。

  曾皓 刘爱华 姚琼 本报记者 蒋瑜香 图片由中科大提供 合肥晚报http://epaper.hf365.com/hfwb/html/2015-12/08/content_157779.htm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