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媒体关注

【江西日报】潘建伟的量子梦与报国情

时间:2015-06-02 03:20:49 来源:江西日报|
   “很抱歉,量子卫星项目最近遇到一个难题,我们花了很大工夫才解决,有点累。”记者面前的潘建伟,个子不高,穿着一件旧衬衫,有些蓬乱的头发和紧皱的眉头让他显得有些疲惫。

  而一聊起项目的进展,潘建伟的眼中立刻泛起激情:“量子京沪干线主要节点进展顺利,明年底可以交付。量子卫星升空后,世界上第一个星地结合的量子通信网就成型了……”

  27岁入选“年度全球十大科技进展”,41岁当选“最年轻院士”,42岁获得国际量子通信大奖。如今,45岁的潘建伟正带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量子物理科研团队,跻身国际前沿,创下一个又一个世界纪录。

  回首20多年“量子路”,潘建伟一再提起的,是他的科学之爱和报国之情。

  1992年,中国科大近代物理系本科生潘建伟在毕业论文中,不乏莽撞地向“不合常理”的量子力学理论提出质疑。

  “我试图在论文中找个例证,来否认这个理论。”正是在这次“挑战”中,潘建伟迷恋上量子世界的奥妙与未知,从此,他将量子作为一生的研究方向。

  当时中国的量子物理研究,无论理论还是实验都远远落后于国际先进水平。为了深入学习量子力学,1996年,潘建伟来到量子力学的诞生地奥地利,进入因斯布鲁克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在国际量子物理学大师塞林格教授带领下的科研小组里,潘建伟逐渐崭露头角,1997年以他为第二作者的论文“实验量子隐形传态”,被美国《科学》杂志评为年度全球十大科技进展。

  但成为国际一流学者并不是潘建伟梦想的全部。2001年潘建伟回到祖国,在中国科大与同学杨涛一起组建量子信息实验室。

  在基础极为薄弱的状况下,潘建伟组织科研队伍、开展实验室建设,同时与国际先进研究机构保持密切联系。

  经过10年来在人才、知识、技术等方面的探索与积累,目前,以潘建伟等学者为代表的中国科大科研团队,已使中国成为国际量子信息和量子物理领域的重要研究中心之一。

  2012年初,以中国科大潘建伟团队为核心的技术队伍,在安徽省合肥市建成了国际上首个规模化城域量子通信网络。2013年,在国家发改委支持下,中科院联合相关部门启动了千公里光纤量子通信骨干网工程“京沪干线”项目。

  “目前,‘京沪干线’的合肥、济南、北京节点都已建成,上海节点正在建设,2016年底整个项目将交付使用。”潘建伟告诉记者,传统的通信安全依赖于加密算法的复杂度,随着计算能力的提升,被破解的时间越来越短。而量子通信是“目前理论上唯一被证明无条件安全的通信方式”,“京沪干线”作为世界上第一个广域量子通信网,建成后将广泛用于金融、政务、国防等领域信息的安全传输。

  (据新华社合肥6月1日电)

  江西日报2015-6-2 http://epaper.jxnews.com.cn/jxrb/html/2015-06/02/content_307220.htm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