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通知公告 > 学术报告

非线性光学技术在分子互作与组织成像中的创新应用

来源:中国科大学科交叉中心
报告题目   非线性光学技术在分子互作与组织成像中的创新应用
报告人   王璞 教授
报告人单位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报告时间   2025-07-11 14:00:00
报告地点   物质科研教学楼B1502会议室
主办单位   中国科大学科交叉中心,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研究中心
报告介绍

报告摘要:

  在分子互作领域,基于瞬态吸收的无标记微尺度热泳(MST)技术被提出:利用深紫外泵浦光激发蛋白质的紫外吸收特性,通过瞬态吸收信号定量分析温度梯度下分子热泳迁移行为,规避传统荧光标记对分子构象的干扰,实现溶液中蛋白质 - 配体亲和性的高灵敏(微摩尔级)、低样本量无标记检测,为膜蛋白互作及低丰度生物标志物筛选提供新方法。

  在组织成像领域,受激拉曼散射技术(SRS)通过双光束频率差匹配生物分子振动能级,实现无标记、化学特异性的亚微米级成像。结合类器官模型,该技术可动态追踪微生物群落代谢活动及药物响应微环境,利用脂质、蛋白质等特征拉曼频移解析器官发育中的细胞异质性与病理过程的分子分布,为非侵入性实时监测组织微结构与功能提供关键工具。


报告人简介:

  王璞博士,现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生物与医学工程学院特聘教授、生物医学高精尖中心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王璞本科毕业于复旦大学物理系,2009-2014年博士就读于普渡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师从于非线性成像专家程继新教授。博士期间主要工作是生物光子学医疗器械的开发以及非线性显微镜的开发与应用。已发表SCI论文20余篇,专利5项。王璞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Nature Photonics,Science Advances,Light:Science & Applications, Nano letters等领域内一流期刊均有发表。

  曾主持开展多项美国小企业创新奖励基金(SBIR/STTR award),并代领团队完成多项科研转化工作。其中包括相干拉曼显微镜的产业化,光声成像在乳腺以及心血管的器械转化等等。目前王璞教授主要研究工作为非线性拉曼显微镜的开发以及在先进材料、单细胞代谢的表征方案,以及光致超声器件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