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媒体关注

【沿着总书记的足迹】《安徽商报》1200公里!又一项新纪录

时间:2022-06-06 09:09:20 来源:安徽商报

  又一项新纪录!日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院士及同事彭承志、陈宇翱、印娟等利用“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首次实现了地球上相距1200公里两个地面站之间的量子态远程传输!


  2016年4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考察并发表重要讲话,赞扬中国科大“这些年抓科技创新动作快、力度大、成效明显,值得肯定”,殷切期望学校要“勇于创新、敢于超越、力争一流,在人才培养和创新领域取得更加骄人的成绩,为国家现代化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科大的未来发展提出了殷切希望,指出要传承科教报国、追求卓越的精神,瞄准世界科技前沿,执着攻关创新,在基础性、战略性工作上多下功夫。


  中国科大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将“在基础性、战略性工作上多下功夫”作为科技创新着力点,加快卓越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原创性科技成果不断涌现。


  地表量子态传输 相距1200公里成功


  向构建全球化量子信息处理和量子通信网络迈出重要一步!中国科大潘建伟院士及同事彭承志、陈宇翱、印娟等利用“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首次实现了地球上相距1200公里两个地面站之间的量子态远程传输。日前,国际权威学术期刊《物理评论快报》发表了该成果。


  2012年,潘建伟团队在国际上首次实现百公里自由空间量子隐形传态。10年过去了,团队又刷新了1200公里地表量子态传输的新纪录。


  远距离量子态传输通常可以利用量子隐形传态来实现,是构建量子通信网络的重要实现途径之一,也是实现多种量子信息处理任务的必要元素。通过远距离量子纠缠分发的辅助,量子态可通过测量然后再重构的方式完成远距离的传输,传输距离在理论上可以是无穷远。但在实现中,量子纠缠分发的距离和品质会受到信道损耗、消相干等因素的影响,如何不断突破传输距离的限制,一直是该领域的重要研究目标之一。


  利用星载纠缠源向遥远的两地先进行纠缠分发,再进行量子态的制备与重构,是实现远距离量子态传输的最可能路径之一。然而,由于大气湍流的影响,光子在大气信道中传播后,实现基于量子干涉的量子态测量是非常困难的。在以往的实验中,量子态传输的制备方都是量子纠缠源的拥有者,无法真正意义上由第三方提供纠缠来实现先分发后传态的量子态传输。2016年,随着“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的成功发射,研究团队首先实现了千公里的双站纠缠分发,“墨子号”平台为量子通信实验提供了宝贵的纠缠分发资源。


  执着攻关创新 勇攀科学高峰


  “嫦娥”揽月、“墨子”升空 、“天问”探火、“悟空”获取宇宙射线能谱精细结构,“奋斗者”遨游万米深海……近年来,中国科大重大原创性科技成果不断涌现,面向国家重大需求,主导或参与了多项“大国重器”;同时, 多个科技创新“制高点”被中国科大人成功登顶:“‘祖冲之号’‘九章二号’量子计算原型机研制成功”“凯勒几何两大核心猜想被证明”……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科大考察时强调,创新居于五大新发展理念之首,要把创新作为最大政策。六年来,中国科大重大原创性科技成果不断涌现,作为第一完成单位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7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高质量学术成果实现也不断涌现。


  据介绍,中国科大不断健全卓越科技创新体系。学校全力支持国家实验室建设,全面参与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牵头或参与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人工智能研究院、大健康研究院、能源研究院及中国科学院临床研究医院(合肥)建设。加快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重组,成立碳中和研究院,启动建设深空探测实验室,推动合肥先进光源、“空地一体”量子精密测量实验设施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临床研究医院建设发展。持续推进未来网络试验设施(合肥分中心)、大视场巡天望远镜等项目建设。学校现有11个国家级科研机构、25个中国科学重点科研机构、50个其他省部级科研平台和22个所系联合实验室、42个校级科研机构,主持或参与4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


  与此同时,中国科大不断提升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成效。学校大力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获批“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国家知识产权示范高校”,入选全国首批“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单位”。


  对接国家战略 服务区域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科大考察时强调,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必须用新动能推动新发展。要依靠创新,不断增加创新含量,把我国产业提升到中高端。


  中国科大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紧紧围绕国家战略需求,立足长三角,充分发挥科教优势,汇聚创新资源,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六年来,中国科大主动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学校充分发挥科技引领、智力支撑和资源聚合作用,积极服务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战略。高质量推动上海研究院发展,加快上海科教基地建设,推动合肥与上海张江“两心共创”。大力加强苏州高等研究院建设,全面构建学校在苏人才培养、基础研究、技术创新、成果转化的重要基地。深入推进先进技术研究院法定机构建设,加快国际金融研究院发展,谋划建设科技产业组织学院,积极推动“科大硅谷”建设,努力形成“立足合肥、覆盖安徽、辐射全国”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系,服务安徽省“三地一区”建设,推动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同时,中国科大持续加强产学研深度融合。学校鼓励应用技术研究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紧跟产业变革趋势,与招商银行、华为、蔚来汽车、安徽海螺集团、奇瑞、松果出行等开展深度合作,在智能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建立校企联合研发平台5项。学校与华为、延长石油、国网电力、招商银行等国企及行业龙头民营企业联合开展重大关键技术攻关,共建13个校企联合实验室。


  中国科大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坚持育人为本,将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执着攻关创新,一篇又一篇续写“科教报国”的动人篇章!


  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 胡霈霖/文 周继龙/图


  《安徽商报》 (2022年6月6日 第02版)

  https://ahsbszb.ahnews.com.cn/pc/con/202206/06/c908536.html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