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题目 | 纳米加工技术在基础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
报告人 | 陈宜方 教授 |
报告人单位 | 复旦大学 |
报告时间 | 2019-05-29 14:30:00 |
报告地点 | 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研究中心一楼科技展厅 |
主办单位 | 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研究中心 |
报告介绍 | 报告摘要: 纳米加工技术的兴起与发展极大的推动了各个科学领域的基础研究和工程建设的发展。复旦大学信息学院陈宜方团队利用“复旦大学微纳科技平台”拥有的国际先进的、完整的现代化加工设备和条件,建立起了具有国际水平的纳米加工工艺基础。目前正在将这个工艺技术应用到纳米电子、纳米光子学(包括可见光波段的超材料、超表面材料、超分辨聚焦、光场调控、纳米仿生学)和X射线光学部件的研制等领域,取得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科研成果。这个报告将首先向大家汇报复旦大学在自上而下的纳米加工技术研发上的进展,然后将通过几个典型的应用案例来阐述纳米加工技术在基础研究中的应用和重要性。其中,在纳米电子学领域,将简要介绍在太赫兹波InP基高电子迁移率晶体管(InP-HEMTs)的纳米加工;在超表面材料方面,将介绍采用纳米结构进行高斯波前向涡旋光波前的高效率宽带转换和红外偏振探测器;在超分辨聚焦方面,将介绍基于光子纳米喷射效应(Nanojet effect)的超分辨透镜研制;在纳米仿生学方面,将介绍蝴蝶翅膀多层结构(Lamellae layer)的研制及其光学结构色表征和研究;在X射线光学部件的研制方面,将介绍我们在衍射光学部件(菲涅尔波带片、均匀辐照的汇聚透镜、分辨率测试卡、纳米光子筛)等关键技术的研发。
报告人简介: 陈宜方,凝聚态物理学博士(牛津大学,1995年),教授,博导。 2018年获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兼任: 上海光源先进X射线光学技术联合实验室副主任(2016年11月起) 英国国家物理实验室(National Physical Laboratory)高级客座研究员(2014-2019) 欧洲研究理事会(European Research Council)基金远程评审专家 英国Liverpool John Moores 大学校外顾问(External Advisor) Scientific Report杂志编委 Elsevier期刊Microelectronics Engineering (MEE)杂志亚太地区主编 瑞士洛桑理工大学(EPFL)客座教授(2010) 中国光学学会全息与光信息处理专委会委员 九三学社科学普及委员会委员 1985-1990年:由他领导和首创的三元系半导体平面工艺技术(1985-90),成功运用于我国地球资源卫星短波(1 – 3 m)红外光伏探测器、风云气象卫星和神舟飞船两项工程,实施这些工程项目的团队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和二等奖。 1990 - 2012年:分别在英国牛津大学Clarendon实验室(博士生)、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英国格拉斯哥大学纳米电子中心和英国卢瑟福实验室微纳中心长期从事纳米科技的前沿工作。 2008 – 2012年:担任英国卢瑟福实验室(MNTC中心)纳米科技首席科学家,负责该中心纳米科技的发展。主持了英国战略技术发展局(Technical Strategy Board)联合项目(2007-2010)和欧共体第七框架玛丽亚-居里人才交换项目(2010-2014);共同主持了英国工程物理理事会(EPSRC)基础技术联合项目(2010-2014)。 2012-至今:从事电子束光刻、纳米压印和纳米加工技术及其在纳米科技的基础研究、产学研科技成果转换和工程项目的应用研究。应用研究领域涵盖:纳米电子学、光学超材料/超表面材料、X射线光学部件、红外偏振探测器、强激光靶和真空离子源等。在国际科技期刊上发表科研论文130篇。 科技部重大项目评审专家;基金委、上海科委特聘。 曾经或正在担任2013和2014年EIPBN国际会议(美国华盛顿)程序委员会成员,2014年(日本福冈)和2015年(美国Napar)NNT国际会议(日本京都)委员会成员,2015-2017年MNC国际会议纳米电子分会主席或程序委员会委员。MNE2019国际顾问委员会委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