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中心新闻

两院院士评出2005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 “我国科学家成功实现首次单分子自旋态控制”入选

时间:2006-01-18 05:47:00 来源:科学时报|http://www.sciencenet.cn/
  由570名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投票评选“路明杯2005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和世界十大科技进展新闻”1月16日在京揭晓,“我国科学家成功实现首次单分子自旋态控制”项目榜上有名。
  1月16日,评选活动组委会举行新闻发布会,中国科学院常务副院长白春礼院士和中国工程院副院长杜祥琬院士分别对2005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和世界十大科技进展进行了精彩评点并回答了记者提问。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科研人员利用低温超高真空扫描隧道显微镜,巧妙地对吸附于金属表面的钴酞菁分子进行“单分子手术”,成功实现了单分子自旋态的控制。这是世界上首次实现了单个分子内部的化学反应,并利用局域的化学反应来改变和控制分子的物理性质,从而实现重要的物理效应,为单分子功能器件的制备提供了一个极为重要的新方法,揭示了单分子科学研究的广阔前景。《科学》杂志发表了这项研究的论文,并在同期的“透视”栏目中对该成果进行了评价。
  由中国科学院院士工作局、中国工程院学部工作局和科学时报社共同组织两院院士评选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和世界十大科技进展新闻的活动,至今已是第12次。每年的评选结果经新闻界的广泛报道,在社会上产生强烈反响,使公众更加了解国内外科技发展的动向,对宣传、普及科学技术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附:2005年中国和世界十大科技进展

2005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
1、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 10月17日凌晨4时33分,在经过115小时32分钟的太空飞行,完成我国真正意义上有人参与的空间科学实验后,神舟六号载人飞船返回舱顺利着陆,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自主出舱。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的成功,标志着我国在发展载人航天技术、进行有人参与的空间实验活动方面取得了又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胜利,这对于进一步提升我国的国际地位,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具有重大深远的意义。

2、青藏铁路全线铺通 青藏铁路工程技术人员和建设者按照建设世界一流高原铁路的目标,在素有“生命禁区”之称的雪域高原上,克服许多难以想象的困难,攻克“多年冻土、高寒缺氧、生态脆弱”三大世界性难题,优质高效地完成了青藏铁路全线铺通任务,这是世界铁路建设史上的辉煌壮举。装载着大批援藏物资的列车10月15日陆续抵达拉萨。

3、我国首款64位高性能通用CPU芯片问世 中科院计算所研制的龙芯2号,其单精度峰值浮点运算速度为每秒20亿次,双精度浮点运算速度为每秒10亿次,最高频率为500MHz,功耗为3瓦至5瓦,远远低于国外同类芯片,其标准测试程序的实测性能是1.3GHz的威盛处理器的2倍至3倍 。信息产业部、科技部、中科院和江苏省合作,建立“中科梦龙”龙芯产业化基地,一条以龙芯产业化为目标的高科技产业链已经初步形成。

4、中国科考队首次登上南极冰盖最高点 北京时间1月18日3时16分,在挺进南极内陆冰盖1200多公里后,中国南极内陆冰盖昆仑科考队登上了南极内陆冰盖的最高点:南纬80度22分00秒,东经77度21分11秒,海拔4093米。按照计划,冰盖科考队将在最高点建立科学观测站,开展气候环境监测,进行冰雷达测厚、高精度GPS定位和综合气象观测。我国科考队成功登上冰盖最高点,是人类南极考察历史上的一次壮举,表明我国南极事业发展又上了一个新台阶。

5、全球记载种类最多的《中国植物志》全部出版 与世界上同类著作相比,126卷册的《中国植物志》收载植物种类和所含卷册最多,总体编研水平高,是我国近百年来第一部最全面、最系统的全国植物志。《中国植物志》是关于中国维管束植物(包括蕨类植物与种子植物)的全面、系统、科学的总结,它记载了中国3万多种植物(301科3408属31142种),共5000多万字,9000多幅图版。

6、我国科学家成功实现首次单分子自旋态控制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研人员利用低温超高真空扫描隧道显微镜,巧妙地对吸附于金属表面的钴酞菁分子进行“单分子手术”,成功实现了单分子自旋态的控制。这是世界上首次实现了单个分子内部的化学反应,并利用局域的化学反应来改变和控制分子的物理性质,从而实现重要的物理效应,为单分子功能器件的制备提供了一个极为重要的新方法,揭示了单分子科学研究的广阔前景。《科学》杂志发表了这项研究的论文,并在同期的“透视”栏目中对该成果进行了评价。

7、我国测定珠峰新“身高”8844.43米 国家测绘局宣布了2005年珠穆朗玛峰高程测量获得的新数据:珠峰峰顶岩石面海拔高程8844.43米,高程测量精度±0.21米,峰顶冰雪深度3.50米。这组数据是迄今为止国内乃至国际上历次珠峰高程测量中最为详尽、精确的数据。与1975年所测得的珠峰高度相比,最新公布的珠峰高度降低了约3.7米。此次精确测定珠峰高程的活动,反映了我国测量珠峰高程的技术水平和权威性,对于体现国家综合国力和测绘科技水平、促进地球科学研究等具有重要的作用。

8、中国大陆科学钻探深入地下5158米 经过近4年努力 ,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科钻一井”胜利竣工,在江苏省东海县毛北村成功深入地下5158米,并在此基础上取得了一系列科研成果,这标志着我国“入地”计划获得重大突破。这也是当前正在实施的国际大陆科学钻探计划20多个项目中最深的科学钻井。

9、能在血管中通行的“药物分子运输车”研制成功 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研制的“纳米药物分子运输车”,直径只有200纳米,装载的药物在沿途不会泄漏,直到引导到了某一个特定的疾病靶点、在人们需要的时候才释放出来,对疾病产生治疗作用。研究人员已经成功完成用“运输车”装载消炎、止痛、抗癌药物的装载控制释放和定向传输的实验。这项成果发表在《美国化学学会会志》和德国《应用化学》上。

10、最高分辨率“中国数字人男1号”诞生 南方医科大学构建完成的“中国数字人男1号”,高效数码相机像素达2200万,图像分辨率为4040×5880,是目前世界上0.2毫米虚拟人切削中分辨率最高的数据集。此外,按60兆一帧释放,该数据集的数据量超过540千兆,为世界之最。“数字人”在医学、航天、航空、影视制作乃至军事等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

2005年世界十大科技进展

1、“惠更斯”号探测器成功登陆土卫六 欧洲航天局地面控制中心1月15日已收到来自“惠更斯”号探测器经由“卡西尼”号飞船传回的信号,表明“惠更斯”号已成功登陆土卫六,创造了人类探测器登陆其他天体最远距离的新纪录。“惠更斯”号重319公斤,直径约27米,携带有6台测量仪器,对土卫六的压力、温度、风速、大气成分等进行分析测量。据悉,土卫六的环境与40亿年前的地球非常相似,具有很高的科学探索价值。

2、“深度撞击”计划获得成功 太平洋时间7月3日22时52分,在完成一系列高难度动作之后,美国宇航局的“深度撞击”彗星撞击器终于成功击中坦普尔1号彗星的彗核表面,在太空中绽放出美丽的焰火,完成了人造航天器和彗星的“第一次亲密接触”。撞击的成功,表明项目中的无人控制航天器技术完全达到了预想目标。这次撞击带来的信息,可能涉及太阳系的诞生、地球上水的来源,以及地球生命的兴起。

3、美国研究人员发明取代晶体管的新元件 这种新元件名为“交换点阵式插锁”,是惠普公司量子科研小组的研究人员开发的。新元件能够提供普通计算机所需的信号恢复和转换,取代传统的晶体管,并能将计算机的功能提高数千倍。“交换点阵式插锁”为建造应用纳米元件的计算机提供了一项关键元件。

4、天文学家首次拍到太阳系外行星照片 欧洲的天文学家宣称,该行星质量约相当于木星质量的5倍。2005年3月份以来,多个研究小组竞相宣布,已成功地对太阳系外行星进行了直接观测。美国宇航局“斯皮策”红外太空望远镜首次捕捉到了两颗太阳系外行星发出的红外光。德国科学家利用“斯皮策”红外太空望远镜,第一次捕捉到太阳系外行星的图像。欧洲南方天文台称,他们的新观测结果是迄今第一次拍摄到太阳系外行星的照片。

5、科学家公布人类基因组“差异图” “国际人类基因组单体型图计划”于2002年开始启动,由美国、中国、加拿大、英国、日本和尼日利亚六国科学家共同完成。科学家们搜集了269名志愿者的全基因组信息,发现了100多万个常见SNP位点,标定了单体型“模块”在DNA链上的“边界”,并划分了基因组上包含最常见DNA变异的10个区域。在糖尿病、早老性痴呆症、癌症等疾病的研究中,科学家可以利用这份“差异图”,将患者与健康人全基因组的SNP进行比较,更高效地寻找与疾病相关的基因变异。

6、澳大利亚科学家成功将光束“冻住”1秒钟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的物理学家杰文•朗戴尔及其同事利用新型光陷阱,首次成功地将一个光脉冲“冻住”了足足1秒钟的时间,这是以前最好成绩的1000倍。将“冻住”光束的时间大大延长,意味着可能据此找到实用方法,来制造光计算机或量子计算机用的存储设备。

7、美国研究人员开发出高效率燃料电池 美国西北大学研究人员开发出了一种新的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在用碳氢化合物——异辛烷作燃料时能源转换效率有望达到50%。这种新型燃料电池在经过更多试验后,能广泛应用于汽车、飞机,甚至众多家庭。在研究人员开发的一个示范性小型燃料电池上,燃料反应所产生的电能密度达到了每平方厘米06瓦。

8、法国和瑞士科学家制造出超大容量纳米级信息存储材料 法国巴黎第七大学以及瑞士综合理工大学的科学家,在零下143摄氏度的真空状态下,把钴原子凝聚在金晶体材料上,在这种材料表面的钴原子根据事先安排好的一种结构来排列组合,自动形成一个有序的结构体系。研究人员由此得到的纳米级材料,其结构可以突破信息存储的不少极限,使硬盘的信息存储密度进一步加大,1平方厘米新材料的信息存储量达到了4万亿比特。

9、美国科学家制造出“夸克胶子等离子体” 美国布鲁克黑文国家实验室科学家利用相对论重离子对撞机(RHIC)制造出了“夸克胶子等离子体”。这是一种全新的物质形态,曾广泛存在于宇宙诞生后的百万分之几秒内。美国能源部长塞缪尔•博德曼表示,这项成果是物理学界一次具有历史意义的重大进展。

10、法国科学家首次找到控制单分子行动的方法 法国科学家在世界上首次成功地利用特种显微镜仪器,让一个分子做出了各种动作。科学家使用一个金属探针,刺激联苯分子的不同部位,还可以使其产生不同的电子反应。其精度则达到了10皮米(一皮米相当于一万亿分之一米),也就是可以精确到大小仅为单个联苯分子百分之一的范围。这一新的研究成果使人们从此可以简单控制单分子,并使它变成一个分子“机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