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党建园地 > 新闻动态

成才沃土如何形成——揭秘中科大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

时间:2014-11-24 07:33:00 来源: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筹)|http://www.hfnl.ustc.edu.cn

■自2003年筹建以来,先后10次入选中国十大科技进展,1次入选世界十大科技进展
■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次、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7次
■在今年“求是杰出青年学者奖”的10名获奖者中占据两席
■中国获得欧洲物理学会“菲涅尔奖”的两位科学家也都来自这里

成才沃土如何形成
——揭秘中科大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


  A.无“考核”,培固创新之根


  与很多学术单位通行的数论文、算经费的硬性考核截然不同,在中国科技大学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以下简称“微尺度实验室”)实行的是弹性考核,只是要求科研人员进行3—5年的阶段性工作汇报。从实验室筹建开始,坚守尊重科学研究规律、拒绝浮躁功利的学术文化传统,注重呵护和激发科学家的创新原动力,就成为最根本的“管理底线”。


李震宇(左一)和曾杰(右二)给学生讲解问题 刘爱华摄
 

  能够十年磨一剑,光靠科研态度与精神还不够,还要有宽松的科研环境。”陈向军教授是微尺度实验室最早的研究人员之一。从学生时代,他就致力于电子碰撞谱学的实验和理论研究。电子碰撞谱学的研究没有商品化的实验仪器,陈向军研究组一直自己动手做仪器。利用自主研制的仪器,他们开展了“电子与原子分子碰撞的结构与动力学研究”,成为该领域国际知名的研究组之一。

  研制仪器往往需要很长的时间,在硬性考核环境里很难做到。2003年,陈向军研究组尝试把电子能谱技术与固体表面的扫描探针技术创新性地结合起来,研制“扫描探针电子能谱仪”。经过5年多的努力,“扫描探针电子能谱仪”做出来了。2012年,陈向军研究组与实验室副主任罗毅的研究组合作,利用这台仪器,首次发现了非线性电子散射现象,这一成果发表在《自然·物理》上。

  营造宽松环境,是基于对科研人员学术自觉和管理者学术判断的文化自信。”罗毅教授介绍,与无“考核”相配套的是有“管理”——微尺度实验室在筹建之初就不断探索科研管理的新模式:实行教授委员会制度,以保证日常管理有章可循;实现理事会和学术委员会之间多通道、多时间、多地点的灵活交流,以提高管理者的学术品位。

  B.有“通道”,输送创新营养

  在两年多时间里,曾杰给微尺度实验室领导打过三份报告。

  2012年4月,曾杰从美国回到母校中科大。因为自己的实验室还在装修,他向微尺度实验室副主任鲁非打了一份报告,申请临时性科研用房。不到一周,问题解决了。刚回国,经费还没划拨到位,曾杰正在搭建的“费拖反应催化平台”急需经费,他就打了第二份报告。第二天他就接到电话,经费有了着落。不久前的第三份报告,是由于团队空间紧张,很快也得到了答复。 

 


曾杰(左二)指导学生做实验 刘爱华摄


  经费、用房、设备……这些对许多科研人员而言十分头痛而又不可或缺的事,在微尺度实验室得到解决的过程就是这么简单。在微尺度实验室,类似的“绿色通道”很普遍。“平时不打扰,在科研人员遇到困难时助上一臂之力”,罗毅说,“我们要做的就是在他们实现梦想的土壤上持续提供养分”。

  在微尺度实验室,国际学术交流、出国研修是“小事一桩”,项目申请、借支经费也只需要一封邮件、一张表格……为解决科研支撑平台难题,微尺度实验室还筹集巨资建立起五个科研公共平台:理化实验中心、低温强场实验室、生物技术实验室、微纳加工平台、影像中心,再加上各个研究部建立的小型实验平台,全部实现开放共享。

  C.重“交叉”,成就创新沃土

  近代科学的发展特别是科学上的重大发现,常常涉及不同学科间的相互渗透。学科交叉的不断推进,不仅会促进学科本身向着更深层次和更高水平发展,还会大大推动科学进步,这是符合自然界客观规律的。

  微尺度实验室从建立之初,就坚持学科交叉与融合,通过对相关重点实验室资源的优化整合,逐步形成了一个以多学科综合为特点、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交叉前沿领域为导向的新型实验室。”罗毅介绍,微尺度实验室的学科领域涉及物理、化学、材料、生物和信息五大一级学科,为实现学科之间的大跨度交叉奠定了基础。在运行过程中,实验室从资源配置和成果评价等方面,推出了一系列措施和办法,激励促进科研人员进行交叉创新。

  侯建国院士和杨金龙教授早在1995年就开始合作,侯建国负责实验部分的精耕细作,杨金龙负责理论方面的深度挖掘,他们在单分子科学领域取得了国际领先的系列创新成果。如今,这一传统被后来的年轻人不断传承和弘扬。

  80后教授李震宇和曾杰早在学生时代就熟识。曾杰在从事纳米催化研究的过程中,得到很多新奇的实验结果无法简单解释,从事理论计算化学研究的李震宇就通过第一性原理计算模拟等方法去共同探究其中的原子机理。合作研究的作用是相互的:一方面,理论计算对理解催化机理、优化催化剂设计大有帮助;另一方面,复杂的纳米催化体系也为方法程序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在李震宇看来,“在微尺度实验室,学科交叉是一种基本存在。”

  根深叶茂,众木成林——中科大微尺度实验室坚持为科技人才营造创新环境、提供成长沃土,得到的是硕果累累的创新回报。

  本报记者 李陈续 通讯员 刘爱华 《 光明日报 》( 2014年11月22日 11 版)
http://epaper.gmw.cn/gmrb/html/2014-11/22/nw.D110000gmrb_20141122_1-11.htm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