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1月13日 科技日报 作者: 陈瑜
新闻缘起
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从而将太阳光转化成化学能。受光合作用启发,科学家们正在着手研制一种与叶绿体原理部分相似的新型电池——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它可将光能转化成电能,实现真正“零排放”。
光伏产业作为新能源领域的生力军,已成为江苏增长最快的高新技术产业之一。但是,作为清洁能源代表的硅太阳能电池,产业链上游的硅原料生产却是高能耗和高污染产业。为此,科学家已着手研制用更多新材料制备太阳能电池。
(据中国科协新闻网)
对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大家可能并不陌生:通过叶绿体,吸收并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
整个过程中,只要有太阳光,光合作用就能一直进行下去。
一种名为“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以下简称DSC)”的工作原理与光合作用原理相类似。不同的是,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是通过叶绿体,DSC的光合作用中,借助的是类似叶绿素的染料来吸收太阳光,产生电子,电子再被电极收集,然后再通过外电路,回到反电极,产生光电流。
这种电池被认为是太阳能研究和开发领域出现的又一“曙光”。南京工业大学教授冯晓东最近向记者透露,该电池将成为下一代的低成本太阳能电池。如果这种电池实验成功,将使清洁能源的利用走入千家万户。
有光就有电?
“整个循环过程,只要有太阳光,并且与外电路接通,就能持续不断地将能量转换成电荷。”中科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戴松元介绍了该电池的工作原理:当染料分子吸收太阳光后,电子开始变得活跃,并脱离原先的基态,与二氧化钛发生氧化反应,电子很快跑到表面被电极收集,通向外电路;而从另一端电极返回的电子被电解质中的离子捕获,送还给被氧化的染料分子,使其重新回复到基态,这就完成电子的输运循环过程。
但冯晓东同时表示,DSC的光合作用与植物的光合作用不同。植物中叶绿素分子可以说就是DSC中所用的染料分子中的一种。它与植物的光合作用的相似点就是光吸收,分子受激发,电荷传递。区别就在于后面的步骤不一样,对DSC来说就是在两个电极中收集传递过来的电荷,产生电能;而对光合作用,电荷传递到反应中心,形成新的化学键,它将光能装换成化学能。
新型电池造价几何?
“DSC制作简单、成本低廉、环境友好,并可以制备在柔性基板上。”冯晓东介绍,与硅基太阳能电池相比,作为薄膜光伏电池的DSC制备非常简单,这是该电池的一大优势。
此外,DSC的原材料丰富,成本低廉,性能稳定。电池制作中主要工艺是大面积丝网印刷技术和简单浸泡方法,有利于大面积工业化生产,而且所有原材料和生产工艺都无毒、无污染,电池中的导电玻璃可以得到充分的回收,对保护环境有重要的意义。
戴松元表示,由于DSC可直接把太阳能转变成电能,实现大规模光伏发电,对解决我国广大中西部无电地区的能源问题有重大意义。他算了一笔账,从长远来看,如果DSC成本降到每峰瓦10元,其性价比就可与常规能源相当。如果效率达到7%,每平方米电池供电将有70瓦,那么,14.3平方公里的面积就可达到1000兆瓦的供电能力。
新型电池瓶颈在哪?
要使光伏发电成为未来能源体系的组成部分,关键是要实现其性能价格比可与常规能源相当。戴松元介绍,以DSC的成本优势,如达到6%的光电转换效率,室外稳定性达到10年以上,就具有了产业化潜力。但DSC作为一种长期置于户外的装置,必将受到各种自然条件的影响。因此,研究长寿命、高稳定性的DSC是一个十分迫切的问题。
冯晓东指出,染料敏化太阳电池遇到的另一个问题是染料分子问题,目前它的光吸收效率还不够高。照射到地球上太阳光的光谱很宽,光谱中49%能量集中在红外光,而目前的绝大多数染料分子对红外光的吸收效率不高。所以合成具有高吸收效率的染料分子也成为一个很重要的研究方向。
会不会取代硅基太阳能?
2004年,在产业化研究上,戴松元的研究团队在国内居于领先地位。他们制备的大面积串联电池组件(15×20cm2)的初始效率为5.9%, 稳定效率达到5%。这为下一步工业化生产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他介绍,DSC的下一步主要目标是在工艺和产业化制造技术上,争取有新的突破,重点解决电池长时间稳定性和提高电池组件的效率,一旦推广应用,要求至少要有15—20年以上的稳定期。但从长远来说,太阳电池要真正做到低价应用,使普通老百姓用得起,才是关键的出路。
冯晓东认为,光伏电池会在未来成为一种重要的安全可靠的新能源。DSC作为光伏电池的一种,有它的特有应用市场,当然它还不可能取代目前硅基太阳能的统治地位。
延伸阅读
“人造树叶”零排放
光伏产业作为新能源领域的生力军,已成为江苏增长最快的高新技术产业之一。但是,作为清洁能源代表的硅太阳能电池,产业链上游的硅原料生产却是高能耗和高污染产业。为此,科学家已着手研制用更多新材料制备太阳能电池。
南京工业大学教授冯晓东向记者介绍,其中一种新型太阳能电池,使用了廉价的性能很好的纳米二氧化钛为电池的负极,然后在纳米二氧化钛上吸附一层对太阳光敏感的有机染料,所以叫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它制作的原材料简单易得,工艺并不复杂,功能如同于一片树叶,所以被形象地称为“人造树叶”。
和树叶相比较,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中所使用的染料,就如同树叶中的叶绿素,在太阳光的照射下,会产生电子,纳米二氧化钛电极则是集结电子的收集器。这种电池只要在光照下,就会源源不断地产生电子,将光能直接转化为太阳能,而且不会排放任何废物。
薄如蝉翼,可随意弯曲
据悉,由于二氧化钛具有较好的可见光透过率,所以这种“人造树叶”几乎是透明的,薄如蝉翼而且可以随意弯曲,随着材料和器件结构的不断改进,这种神奇“树叶”的商业化前景非常乐观。
专家介绍,这种透明的“树叶”如果做成大面积的,有可能代替玻璃,只要接收光照,就可以为室内小型电器提供动力,也可以为室外广告牌提供电力。在高原沙漠地带,只要在车顶上架个装有“人造树叶”的大篷,就可以为小型汽车提供动力,人们长途旅行时就不用担心汽车缺少燃油,还免除了旅行中额外的辎重。
此外,这种可弯曲并且透明的电池不但收放自如,还能层叠起来,提高太阳光的利用率,在航天方面将是宇宙飞船或者卫星动力的新宠。
■ 相关链接
1965年,日本人Namba和Hishiki制备出第一个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
1991年,瑞士人Gratzel发明了高性能的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
1998年,瑞士人Gratzel制备了第一个固态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
2006年,日本人Chiba等人制备了效率为11.1%的小面积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
2008年,中国人王鹏和瑞士人Gratzel制备了效率为8.2%的无溶剂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
2009年,日本Sharp公司等人制备了效率为8.2%的大面积(25.45cm2)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模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