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内容简介:
过去三年时间里,我们课题组在核燃料循环及核能放射性污染防治领域取得了一系列进展,几个近期代表性工作包括:(1)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对三价镧系锕系元素固体化学行为同一性的基本认识,初步衍生出了基于绿色选择性结晶分离理念的稀土分离及镧锕分离,有望改善我国乏燃料后处理关键流程工艺(Nat. Commun., 2017, 8, 14438)。(2)首次合成并解析出能够在强酸溶液中能够稳定存在的膦酸锆基金属有机骨架材料的晶体结构,并将其应用于在高酸度条件下选择性吸附铀酰离子,为设计合成高稳定的功能膦酸锆材料用于乏燃料后处理及环境中放射性核素污染防治开辟了新路径(Nat. Commun., 2017, 8, 15369)。(3)初步探索了锕系金属有机框架用于固定锕系离子并作为核废料地质储放化学形式的可能性,发现一例能够耐受住高剂量电离辐射的三重互锁铀酰金属有机框架和首例具有高水解稳定性的介孔钍基阳离子框架(J. Am. Chem. Soc., 2015, 137, 6144; Nat. Commun., 2017, 8, 1354)。(4)发现铀金属有机骨架材料可以作为高灵敏度传感器用于准确探测低剂量电离辐射,成功开辟了贫铀的又一新应用(Angew. Chem. Int. Ed., 2017, 56, 7500)。(5)突破了传统阴离子交换材料针对乏燃料中高锝酸根阴离子分离效率和选择性不足的瓶颈,发展了一大类新型阳离子金属有机框架材料用于高锝酸根的快速、高选择性去除以及高效固定,有望解决核废料中锝的泄漏问题(J. Am. Chem. Soc., 2017, 139, 14873; Environ. Sci. Technol. Lett., 2017, 4, 316; Environ. Sci. Technol., 2017, 51, 3471; Environ. Sci. Technol., 2017, 51, 8606)。(6)发展了几类新型固体材料用于阻滞核废料中高毒性放射性核素在环境中的迁移以及在天然水体环境中的准确探测(Environ. Sci. Technol., 2016, 50, 3852; Environ. Sci. Technol., 2017, 51, 3911)。
报告人简介:
王殳凹教授,苏州大学放射医学及交叉学科研究院院长助理、特聘教授、核能环境化学研究中心主任、“基金委优秀青年基金”及“江苏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007年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获理学学士学位,2012年在美国圣母大学(University of Notre Dame)锕系元素能源前沿研究中心获得博士学位,2012-2013年在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Glenn T. Seaborg放射化学中心和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化学系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2013年入职苏州大学。长期从事环境放射化学及放射性核素配位化学研究。独立开展工作后近三年以通讯作者身份在Nat. Commun.(3)、J. Am. Chem. Soc.(3)、Angew. Chem. Int. Ed.(1)、Environ. Sci. Technol.(5)等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总引用1600余次。多项成果获批国际或中国专利。部分研究工作被美国Discovery Channel、ScienceDaily、美国能源部官方网站、CNN重点报道。在国际放射化学领域会议做大会或主题报告十余次。2012年获得美国化学会青年科学家奖及国际衍射数据中心颁发的Ludo Frevel晶体学奖;2016年获得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担任中国核学会锕系物理与化学分会常务理事、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化学分会委员、中国核学会核化学与放射化学分会环境放射化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核学会核化工分会后处理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生物物理学会辐射与环境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中国化学会奖励推荐委员会委员、《核化学与放射化学》编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