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通知公告 > 学术报告

有机-无机杂化半导体光电转换材料及器件

来源:
报告题目   有机-无机杂化半导体光电转换材料及器件
报告人   袁明鉴 研究员
报告人单位   南开大学化学学院
报告时间   2017-11-27 00:00:00
报告地点   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九楼会议室(9004)
主办单位   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
报告介绍

报告摘要:

近年来,以钙钛矿和量子点等有机-无机杂化半导体材料为基础的半导体光电转换器件的构筑得到了广泛关注。在研究中,通过对钙钛矿晶体结构的精细调控,实现了对其材料性能的人工剪裁,系统深入的研究了材料结构与载流子输运性能的关系,并在提升电致发光效率和器件稳定性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成功研制了具有超高有效辐亮度和光电转换效率的近红外发光二极管,器件的最大外量子效率达到8.8%,有效辐亮度为80 W sr-1 m-2,该结果是迄今为止溶液法制备、近红外发光二极管的世界纪录。[1] 同时,在深入理解准二维钙钛矿材料特性的基础上,通过对其晶体结构的调控大幅度提升了材料的稳定性,成功制备了高稳定性、高效平面型钙钛矿太阳能电池。[2] 此外,从器件结构设计、材料合成和界面优化等多方面入手,对量子点太阳能体系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原创性的研究成果。首次将二维石墨炔作为新的空穴传输材料引入量子点电池体系,获得了令人振奋的高效率原创性研究成果;[3] 通过控制量子点表面掺杂浓度成功实现了对电池内建电场强度的梯度调控,从而发展了一类新型的具有梯度掺杂结构的量子点太阳能电池;[4] 开发了一种新型量子点合成技术,为量子点表面钝化提供了新的思路,并且刷新了1电子伏特量子点太阳能电池光电转化效率的世界纪录,促进了量子点电池的发展;[5] 创造性的将n型重掺杂的富勒烯衍生物引入到量子点电池体系中,有效降低了界面间的电子复合速率,显著提高了电池的光电转化效率。[6]

 

1)      M. Yuan, et. al., Nature. Nanotechnology, 2016, DOL: 10.1038/NNANO.2016.110

2)      M. Yuan, et al., Nature. Energy, 2016, 1, 16016.

3)      L. Quan†, M. Yuan†, et al. , J. Am. Chem. Soc. 2016, 138, 2649. (Co-first Author)

4)      M. Yuan, et al., Adv. Mater. 2015, 27, 917.

5)      M. Yuan, et al.,. Adv. Mater. 2014, 26, 3513.

6)      M. Yuan, et al. , Adv. Mater. 2013, 25, 5586.

 

报告人简介:

  袁明鉴研究员, 1982年出生,2004年毕业于山东大学化学系,获得学士学位。2004-2009年在中科院化学所李玉良院士指导下攻读博士学位。2009年至2012, 2012年至2016年分别在在美国华盛顿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 2016年9月入职南开大学化学学院,担任博士生导师、研究员。近五年来围绕半导体薄膜材料稳定性和载流子输运的难题,开发了准二维钙钛矿材料并发展了量子点合成和界面钝化新方法,从而显著抑制了体系内的非辐射跃迁速率,改善了量子发光效率,取得了近红外薄膜材料电致发光效率世界纪录,并实现了认证1电子伏特量子点太阳能电池最高效率记录,取得了一批创新成果并引领了量子点太阳能电池的发展。至今已在Nature Nanotechnol, Nature Energy, J. Am. Chem. Soc., Adv. Mater. 等国际著名学术期刊上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论文15篇,并在Science (3篇), Nature Communication (3篇)等杂志上合作发表论文30篇。论文总引用达1900余次,并取得了国内专利1项。其研究成果受到了国内外同行高度关注与好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