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媒体关注

[人民日报]从“杰青”到院士:创新,在不经意间

时间:2007-07-20 01:47:00 来源:人民日报|http://www.people.com.cn/

——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常务副校长侯建国

  “科学上要取得成功,要有激情,要坚持自己的研究兴趣。有兴趣、激情,你就会去琢磨事情,想办法解决问题。同时,要踏踏实实,耐得住寂寞。科学家图的不是升官发财,而是在探索未知世界过程中始终相伴的心理感受,是科学研究过程中不断发现的乐趣。”侯建国说。

  正是凭着这种对科研的兴趣爱好和激情,侯建国总是能够敏锐地寻找科学问题。

  在攻读博士期间,侯建国研究非晶半导体的非晶化问题,由于实验条件不够,工作难以进行。在导师的指导下,他找到一个切入点,用分形的理论来研究薄膜晶化的问题,使用这种方法,只要借助于普通的低倍电子显微镜或者光学显微镜就可以做实验。这项工作很有特色,直到现在还不断地被人引用,得到较高的评价,1997年获得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

  侯建国说:“当时的条件,比现在要差得多,但是只要找到切入点,用一些新的方法研究老的问题,就会有所突破。”

  在科学研究过程中,善于抓住问题的关键,往往可以把一些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上世纪90年代初期,国际上很多科学家想实现对碳60足球分子结构的直接观察,直到2000年,大家还在不断尝试。西班牙、美国、德国的一个联合研究组花了很多精力改进仪器,希望能够通过提高仪器分辨率的办法来实现对分子结构的直接观察,结果仍然只能看到分子的局域电子态密度的分布,而看不到分子内部的结构或者是化学键。

  侯建国和同事认为问题的关键不是仪器分辨率的问题,而是分子与衬底之间的相互作用导致电子流分布状态的变化,影响了分辨率。他们利用化学自组装技术在分子与衬底之间引入一个绝缘层,终于很容易地看到了清晰的足球状分子的形态。

  侯建国在长期的科学生涯中深深体会到,现代科学已进入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时代,要想在科学研究上有所成就,靠个人单打独斗很难取得成功。

  纳米技术发展至今,遇到的一个重大难题就是直接观察单个分子和原子团簇的几何结构和电子结构,并对其进行理论阐述。几年来,侯建国和合作伙伴致力于单分子结构与电子态的理论和实验研究,并取得突破性进展,他们通过精确控制实验条件,从大量数据分析单分子结构图像规律,结合理论计算,确立了新的对单分子结构进行高分辨表征的研究方法。该项研究成果居国际前沿水平,对人工直接改造分子有重要的学术意义,获得2005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侯建国常说,科技创新不仅需要创新思维,更需要脚踏实地;既要独立思考,有善于向常识、公理、规律提出不同意见的能力,又要珍惜每一次机会,集腋成裘,聚沙成塔。

  谈到选择研究课题,他说:“一定要选择一些对科学前沿或者对于实际应用有重要意义的课题。在实际研究的过程中,根据自己实验室的条件和自己的能力,把大的问题落实到小的事情上,一步一步往前走。”

  “创新实际上是在不经意间完成的,而不是刻意'造’出来的。”侯建国说,“我觉得,成功是一步一步的,在每一个小成功的基础上,就有可能获得大的成功。
 

相关文章